这个问题非常现实,也非常有争议。农作物秸秆到底该不该烧掉?不能简单地用“该”或“不该”来回答,需要从环境、农业、能源、经济、管理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。1999年4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》的通知(环发〔1999〕98号),该办法明确规定了禁烧的范围。过去多年,全国多地推行“全域禁烧”政策,如何处理秸秆成了农民的一道难题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支持秸秆综合利用,精准划定禁烧范围,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”,核心是从“全域禁烧”转向“精准管控”,并强化资源化综合利用。政策最终目标是让农民从“不敢烧”到“不舍得烧”,充分释放秸秆资源价值。
一、为什么农民要烧秸秆?
秸秆焚烧表面上是“破坏环境”,但从农民角度看,它是一种最直接、最便捷、最低成本的处理方式。
主要原因包括:
1、田间处理方便、成本低。
秸秆数量巨大,粉碎、还田、打捆、运输都要耗费人力与机械油费,而焚烧只需一把火。
2、时间紧张。
尤其是两季稻、小麦等连作地区,收割与播种间隔短,农民为了抢农时,只能快速清地。
3、传统观念与经验。
在很多地方,焚烧被视为“除草”、“除虫”的传统做法。
4、秸秆利用渠道不畅。
秸秆收储、加工、运输体系还不完善,农民缺乏出售或利用途径。
二、秸秆焚烧的“利”
秸秆焚烧有一定的好处,这也是农民坚持的原因:
1、快速清地,利于翻耕。
节省劳力投入与成本,方便下一轮种植。
2、草木灰作用。
草木灰可增加土壤中的钾元素,还可以疏松土壤减少板结。
3、灭虫除草。
秸秆焚烧可杀死土壤表面及表层的害虫及虫卵,可烧死杂草、草籽和秸秆上附着的病菌。
4、促进植物生长。
秸秆燃烧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,这些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必需元素,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。
三、秸秆焚烧的“弊”
从生态与社会角度看,秸秆焚烧有一些弊端:
1、为虫卵创造生存条件。
秸秆内部的中空结构为虫卵繁殖和幼虫生存提供有利场所。
2、营养元素流失。
秸秆中大量的有机质与氮磷钾元素随燃烧流失。
3、空气污染
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,这些物质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。
4、安全隐患。
焚烧后如果火焰蔓延会威胁村庄、山林、机场、公路安全。
四、秸秆不烧,怎么办?
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利用体系,用科学的方式利用秸秆。常见途径包括:
1、秸秆还田。
通过粉碎、深翻、添加腐熟剂加快分解,改善土壤结构、提高肥力。
2、饲料化。
经过氨化、微贮等处理后,可作为牛羊反刍饲料。
3、基料化。
可用于食用菌、蚯蚓养殖、垫料等。
4、燃料化与能源化。
秸秆压块、制生物质燃料颗粒、生物质发电。
5、原料化。
制造板材、纸浆、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型材料。
五、结论:不能简单“烧”与“不烧”
秸秆焚烧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劳力减少、机械化水平差、利用体系不完善的综合矛盾。因此,禁烧秸秆应因地制宜,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,分区域分片区制定对应政策,并精准划定禁烧范围,精准管控露天焚烧,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。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